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了。
这个源于100多年前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权益的节日,如今不仅是全世界劳动者的大日子,在中国,还引发着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思考。
而事实上,工匠精神绝非“五一”所带来的舶来品。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工匠出精品,还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已形成了“产品追溯”制度。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物勒工名”,器物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资料图)
到了明代,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明式家具被誉为家具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具有整体美、实用美的经典作品后,无不是对细节的千锤百炼。今天,在鉴赏明式家具时,依然可以听到工匠们的呼吸与心跳,匠人们下料、锯型、刨光的制作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器物有价,匠心无价。纽约佳士得2015春季亚洲艺术周的拍场上,一套17世纪明代的黄花梨圈椅,以968.5万美元成交,创造了明式家具拍卖的新世界纪录。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尽管大部分工匠的一生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他们的生命已在工匠艺术中得到了升华与延续。择一业,终一生,他们是无名大匠,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劳模”。
弘扬匠心,中国名企的成功之道
直到今天,对工匠精神的尊崇,依然是中国名企们取得成功的共同“秘密”。
2015年,一封任正非签发的总裁办电子邮件流传出来。其中任正非转载了《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的文章,在如何看待工匠精神与专注上,任正非给了一个明确的态度。
而全球空调行业领军人董明珠,其领导的格力,也被誉为,一个劳模,带着一群劳模。
在理想卫浴企业文化中,工匠精神是始终贯彻的不变理念。
理想卫浴办公楼前的雷锋画像,被作为理想卫浴至高荣誉的“劳模奖”,在理想卫浴的企业环境中,就像水和空气一样自然。无疑,雷锋既是道德楷模,也是工匠精神的代表——首先,体现为“钉子”精神,这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充分发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努力使自己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同时,也体现为“螺丝钉”精神,这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服从事业需要和组织安排,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理想卫浴的员工们要追的,就是雷锋这样的星。
也许,透过概念的辞藻,穿越意象的迷雾,理想创始人危五祥的一句实在话更能概括,为什么在这个大谈人工智能的时代,依然需要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
“当你执着一生去做一件事,一直做到底,誓不回头,这样的话才有可能有所收获,除了这条路,制造业根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工匠精神,知易行难,难在对各种短期利益、诱惑要断舍离,更难在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像一个修行者一样,八风不动。但工匠精神,对于真正的匠人们来说,说难也不难,潮流起起落落,但经典永恒,既然选择了匠心之旅,便只顾风雨兼程。
责任编辑/陈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