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卫网
所在位置:首页 > 陶瓷资讯 > 清远144条产线干不过丰城38条?清远市政协建议清远学佛山治陶企
清远144条产线干不过丰城38条?清远市政协建议清远学佛山治陶企
来源 : 互联网     阅读 : 12621    作者 : 佚名    2015-12-07

据清远最新闻综合报道 12月1日开始,清远市政协耗时3个月做的一份关于清远市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出台,该报告建议清远借鉴佛山经验整治陶瓷产业。如这一建议被采纳,清远陶瓷产业或将面临大洗牌。而据了解,清远市委市政府早就有意将源潭片区的陶瓷企业迁离,搞物流,发展跨境电商,对接广州空港经济圈。

清远产瓷砖每平方米税收不及江西丰城1/4

根据清远市政协的调研,国内的另一建陶生产大市——江西丰城市有38条陶瓷产业生产线,每平方米瓷砖贡献增加值25.17元、税收3.5元;而清远现有陶瓷产业生产线144条,每平方米瓷砖却只贡献增加值5.06元、税收0.81元。

对此,该调研报告给出了结论:

清远陶瓷五分之四的增加值拱手让出,四分之三的税收收不回,企业生存之道,拼的就是“量”字,而不是“值”。

事实上,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之前就曾表示,“清远部分陶瓷企业一亩地对清远地方税收贡献才4000元左右,还不如种砂糖桔。”而清远前任市长江凌曾透露,陶瓷产业每年给清远地方的税收只有8000多万元。副市长刘柏洪直言,这点税收还不够修一条路。据了解,该报告同时指出,陶瓷产业给清远带来的污染问题仍不容乐观。

报告指出,近三年来,清远陶瓷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逐年增长,陶瓷企业减排设施均不符合国家认定的减排条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量未得到国家认定。“陶瓷产业对工业增加值的作用不到一成,但是在能源消耗方面,确实占了三成。”清远市政协调研组成员、清远市经信局总经济师王少波说。

报告指出,近三年,清远陶瓷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2012年的0.890万吨、1.248万吨;2013年的1.051万吨、1.473万吨;2014年的1.214万吨、1.702万吨。

据清远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仅2013年,陶瓷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占全市排放总量的69%,氮氧化物占全市工业排放总量的25.8%。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空气质量指数的三大指标之二,另一项是总悬浮颗粒物,包括PM10、PM2.5。

建议借鉴佛山经验“逼”陶瓷行业转型升级

报告对清远陶瓷产业何去何从给出了建议。其中提到,“借鉴佛山市‘扶持壮大一批、调整提升一批、淘汰转移一批’的经验,建议政府从登高望远的思路去制定好现阶段目标和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并根据现阶段目标锁定好实施计划。”

据了解,佛山高峰时期全市有近400家陶瓷企业。2007年下半年,佛山市出台相关文件,提出对全市363家陶瓷生产企业采取治理、搬迁、关闭等措施,实现优化调整目标。经过8年努力,如今佛山仅剩63家陶瓷企业!从363家到63家,这意味着有300家陶瓷企业从佛山“消失”了。

报告建议,清远建立现有陶瓷行业企业数据库,将企业分为A、B、C三个类别,抓大放小、腾龙换鸟。重点分类标准参考方面:历年与政府沟通、支持配合政府相关统计、协税护税等相关工作的作为首要条件;总部落户清远的作为第二要件;现有生产线先进程度和环保要求作为第三要件。往年纳税大户和中型纳税企业,尽量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尽量说服将其总部落户在清远,或作拟视总部处理。作为小企业,限期将其总部迁入清远。以纳税区库留成部分作为参考依据,设立总部落户奖。

报告同时建议,明确清洁生产标准,倒逼企业升级。报告还建议政府设计一套扶持陶瓷企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单位能耗的产出、单位土地的产出、税收的最低标准、节能减排达标的系列指标评价体系,对不按要求和不适应市场的企业采取“挤出”效应,以优胜劣汰方式淘汰“出局”,对在转型升级做得好的企业进行鼓励,尤其强调陶瓷产业总部经济落户在清远的鼓励。

据了解,去年11月前往源潭调研陶瓷行业时,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便直言,“现在大家很关注市委市政府对陶瓷行业的态度,下一步还希不希望陶瓷企业继续在清远发展。影响市委市政府态度的就两个因素:环保、税收。”

报告很明确地说,“以控制企业数量,壮大产出总量为原则,制定发展目标,对规模小品牌档次低、土地闲置浪费大、能耗高,排放严重的陶瓷生产企业进行关停转移,实现陶瓷产业整治和产业资源优化。”

对于报告的建议,副市长刘柏洪说,“我认为非常好,有一些意见是我们忽视或没有做到的,有些观点使我们豁然开朗。”他赞同报告中提出的倒逼机制,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倒逼企业,对不达标的要坚决关停。

清远陶瓷行业将面临“大洗牌”

一方面,地方政府“步步紧逼”。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陶瓷生产原料资源越来越紧缺,而新建的陶瓷生产线数量却又在不断的增加,以至于原材料价格飞涨,瓷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低产能陶瓷企业四面楚歌、处处碰壁,再加上国家对房地产企业调控对陶瓷销售的影响、国外市场的疲软,一些低端陶企面临生存困境,或者裁员,或者停产甚至破产;高产能陶瓷企业也正面临用工、用气、用电、用地及原材料紧张等成本上涨和产品销售乏力、库存增加等压力,企业矛盾日显突出。

报告称,有陶协业内人士指出“对于陶瓷企业来说今年是很艰难的一年,国内很多陶瓷企业考虑外迁,有新的‘腾笼换鸟’之举”。

(责任编辑/唐永谊)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