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卫网
所在位置:首页 > 陶瓷资讯 > “机器代人”不要一哄而上须量力而为
“机器代人”不要一哄而上须量力而为
来源 : 南方日报     阅读 : 11308    作者 : 黄应来 肖文舸 黄进    2016-05-04 机器代人

对于机器人,很多人看重的是硬件,只看到一个有形的设备,实际上不全是那么回事,其背后还有很多支撑,尤其是软件非常关键,这被很多人忽略了。

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制造业转型的标志之一。

“中国和广东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省经信委技术创新与质量处调研员李新星介绍,2015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21.97万台,占全球保有量的13%,当年新增7.28万台,占全球新增机器人数的27%,“未来几年,中国将在全球机器人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份额”。

“‘机器代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管贻生认为,随着人口红利上升,人力成本的增加,制造业领域“机器代人”是需要的。此外,对于一些人类不适宜从事的行业,比如小五金、抛光等行业,机器人更能体现优势。

“我一直有点担心机器人产业出现过热的情况。”令管贻生感到欣慰的是,从报告与座谈会来看,政府对此的认识比较理性和清醒。

管贻生还指出,当前有些企业在实施“机器代人”时,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现象,“有些企业没有基础,对自身条件认识不够,不适宜搞‘机器代人’”。

广州市科创委高新处处长陈烯也提醒,高端制造等新的技术在扩大有效供给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一拥而上和同质化竞争,制造新的产能过剩。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国军说,我们不能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寄予过高的期望。“如果把使用设备的企业比作养奶牛,虽然生产的产品可能单个价值不高,但是每天都能生产;而制造设备的企业就像养猪,需要很长时间投入,才会产生新产品。做智能装备很辛苦,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更需要加大力度支持。”

张国军的发言让广州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洪波产生共鸣,他以所在企业具体情况为例来说明:设备出售要经过预付、到货、验收等流程,回款甚至要一年以上,随着订单迅速增长,企业在流动资金方面承受很大压力。“嘉腾原预计今年要接到超过2亿元订单,但是我们第一季度订单已经超过1.5亿元,由于确认收益的速度很慢,加上机器人企业体量不大,现金流很吃紧。”

与会代表指出,广东机器人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技术能力和研发制造能力都亟待提高。

李新星就特别提到,我省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一些短板,比如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人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和行业竞争力不强。

管贻生表示,机器人产业要更好发展不能只注重硬件的开发,软件开发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对于机器人,很多人看重的是硬件,只看到一个有形的设备,实际上不全是那么回事,其背后还有很多支撑,尤其是软件非常关键,这被很多人忽略了。”他认为要加强控制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机器代人”不会导致大量失业

“机器代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机器替代部分行业、部分岗位的工人但并不是完全取代工人,从目前应用来看,会减少普工的使用,同时会增加技术人才的需求。

“机器代人”会不会导致大量失业,这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与会代表均认为,“机器代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机器替代部分行业部分岗位的工人但并不是完全取代工人,从目前应用来看,会减少普工的使用,同时会增加技术人才的需求。“机器代人”不会导致大量失业,但会对人才需求结构带来改变。

“原来工厂生产144件电梯门板需要5个工人工作29小时,引入我们研发的‘层门板喷漆挂取系统’后,只需要1个工人花1个小时就能完成原来的工作量。”日前,省经信委公布广东省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名单(第一批),广州瑞松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15家骨干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孙志强在座谈会上表示,“‘机器代人’一方面使用工成本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原料管理、物流管理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运转更好,机器代人会给企业带来更强劲的竞争力”。

“机器代人”对企业用工的影响并非个别现象。据省人社厅就业局副局长周玉光介绍,从我省各地人社部门调查情况看,“机器代人”对企业用工替代作用明显。平均每台(套)机器人设备可以代替约6.5名工人,已开展“机器代人”的企业用工总数平均减少幅度达21%,大部分企业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0%—30%。这有利于减少企业总体用工规模,缓解招工难问题。全省20000家企业用工监测显示,2015年末企业平均用工规模同比下降3.8%。

调查显示,已开展“机器代人”的企业在实行“机器代人”后,普工总数减少了19.3%,技工总数则增加了16.9%。

当前,企业开展“机器代人”以替换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为主;但机器人研发、应用、维护、管理等技术含金量相对较高的岗位明显增加。以深圳赛意法微电子公司为例,在实行“机器代人”后,平均每应用5—6台机器人就增加1—2名技术服务人员的岗位。

同时,“机器代人”带来了生产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部分低端岗位将加快淘汰,而对操作、维护、管理机器人设备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将明显增加。随着“机器代人”步伐加快,预计市场对技工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对此,我省开展全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型升级,努力培养适应新需求的技能人才。

据周玉光介绍,我省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2015年全省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75万人次,目前全省共建设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9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各基地普遍以先进制造业职业(工种)技能实训为重点,开设数控加工、精密检测、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项目,培养大量适用于“机器代人“的产业技能人才。

“‘机器代人’虽然代替了一部分人的工作,但技术型人才非常重要,尤其是高端人才。”陈洪波来自同样是我省首批机器人骨干企业的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他建议,“为鼓励人才合理、快速地流动,可通过解决异地社保问题,帮助企业更好地留住人才,从而帮助行业和整体经济快速发展”。

■展望

广东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

省经信委技术创新与质量处调研员李新星介绍,2015年全省机器人保有量4.14万台,占全国保有量的18.8%,占全球保有量的2.49%。当年新增1.82万台,占全国25%,全球6.9%,“数据可见,未来全球机器人应用市场主要增量在中国,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量在广东”。

从地区分布来看,珠三角地区是我省机器人产业的主要聚集区。李新星透露,截至2015年年底,广东工业机器人重点企业159家,93%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示范区和集聚发展高地。

在应用领域,我省的机器人重点企业主要集中在本体制造、数控系统、零部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维修等方面。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机器人企业共139家,其中整机制造的占39.34%、数控系统的占6.56%、应用集成的占21.31%、机器人部件的占29.51%、机器人维修及其他的占3.28%。

报告指出,要消除“机器代人”四大认识误区,广东必须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大力改造提升现有工业产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创造新的技术红利和人口红利,不断优化我省经济资本有机构成。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表示,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关键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引导产业有序发展,避免同质化。要根据产业定位、基础和发展思路做好产业规划。

他认为,政府要引导建立行业技术标准,争取从卖产品升级到卖技术、卖标准,当前国内市场整体还属于卖产品阶段。政府要推动产业技术标准化,把技术能力变成行业标准,并实现专利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政府要引导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信息、人才等综合性全方位服务。”

“总体目标是努力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全国机器人示范应用先行省。”李新星说。

珠三角多个地市也出台了相应政策和规划,以东莞为例,从2014年9月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机器换人”计划,截至去年年底,东莞企业申报“机器换人”项目总数达到了1262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预计单位产品成本下降10%,劳动效率平均提高60%。

据佛山市经信局副局长张庆云介绍,2015年佛山全市100多家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总投资额300亿元,应用机器人4000台左右,汽车制造、陶瓷家电、机电装备机材料等行业运用比较多。

(责任编辑/张敏)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