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来,超过20家陶企被曝由于经营问题面临倒闭破产,随后倒闭企业中,部分以重组、租赁或拍卖的方式重获新生,生产线随之开启。记者注意到,这些重启企业大多建成于2010年后,生产线设备相对较新、产能较大。而一些生产设备老旧、产能落后的陶企,即便以低价“贱卖”,仍无人愿意接手,厂房长期处于荒废状态。
不过,相当数量的倒闭企业在重新投产后,各方面矛盾依旧突出,与供应商等各方债主的冲突频发,并造成“二次停产”。
部分企业复产后问题依旧突出
据了解,类似蓝谷陶瓷经历“停产、复产、再停产”的企业并非孤立。在广东产区,某倒闭已久的陶企,在当地法院的介入下成功拍卖,但因为旧债未清,在被新的企业接手后,时常遭到前供应商的围堵和干预,导致企业生产线一直无法正常生产。
不仅如此,有产区陶企负责人表示,这两年倒闭破产的陶企大多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这些企业在政府的介入下被转租,实际上非常草率。另一方面,除了生产成本,倒闭企业没有分摊其它成本,为了快速回笼资金,产品杀入市场后,价格极低,破坏和冲击其它陶企的价格体系。
记者了解到,在很多产区,一些被收购或转租的企业,大部分还都是原企业的产品结构,只是经过改造后,产能进行拉大,很少会引进全新的运营团队和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改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北方产区多家陶企停产倒闭 仅个别在筹备复产
近两年,在市场的竞争和冲击下,北方产区的陶瓷企业生存越来越不容易。去年以来,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产区有多家企业停产倒闭。只是媒体大多对北方产区关注较少。
去年以来,河北陕西山西等省份均有陶瓷企业长期处于停产状态,如河北的润玉陶瓷、陕西的隆达陶瓷等。据记者多方了解,导致这些陶瓷企业停产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销售不畅,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产。针对停产困境,大多企业将生产线进行了外包,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力求尽快复产。但目前,除个别企业在筹备复产外,大多企业生产线仍处于停产状态。
112家陶企限产 淄博、临沂紧急情况下100%停产
2016年6月12日,微信朋友圈热传一份淄博112家陶企限停产实施具体名单,记者连续多次致电淄博市、区两级政府相关部门,均表示不知情;此后从双杨镇政府获悉,《建陶企业环境管理工作方案》属实。记者从企业处获悉了方案内容,其中对很多企业要求是“两条线关停1条”,并非一些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直接停产至9月30日”。
事实上,为配合G20峰会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山东省内淄博、临沂等9个城市,钢铁水泥建陶企业都将施行限停产。政府公布的文件显示,淄博产区陶瓷企业自6月8日开始进入部分停产状态,生产线最长停产时间自停产日起一直延续到9月30日,长达近4个月;而临沂也颁布了重污染天气紧急预案,其中严重状态下,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全部停止生产。
淄博市政府公布了《建陶企业环境管理工作方案》
1、生产线为4条的停产2条,停产时间为即日起至9月30日;
2、生产线数量为3条的第一阶段停产一条,停产时间为即日起至8月4日;第二阶段停产2条,停产时间为8月5日至9月30日;
3、生产线数量为2条的停产1条,停产时间为即日起至9月30日;
4、生产线为1条的分两批,第一批自即日起停产至8月4日,第二批自8月5日停产至9月30日;
5、处于市主城区南部区域淄川片区,并纳入今年搬迁任务的17家建陶企业自即日起停产至9月30日。
停产可能引发淄博厂家涨价潮
6月8日,记者了解到,淄博一陶瓷厂已经发布了自6月9日起的涨价通知。通知中写到,因环保投入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因素,造成产品综合成本提高,该公司决定600×600(mm)仿古丝网砖价格上调0.2元/片,金属釉0.3元/片。
厂家不断有涨价的动静,淄博的贴牌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淄博一贴牌商在谈到目前的状况中说到,目前厂家都没有货,贴牌商都比较急,有的贴牌商开始请厂里负责人吃饭喝酒送礼,但厂家仍然没办法安排生产计划。同时,记者也了解到有些浙商已经开始出现运营危机,倒闭关门。该贴牌商表示,由于现在厂家刚刚提出涨价,贴牌商的价格变化可能不会那么快,具体涨价信息还需要跟其他贴牌商一同商量
是什么导致陶瓷企业倒闭如潮?
信用评估系统的缺失
在合作之初,谁也不会料想到信用关系的破裂,因此前期对于客户的筛选是很重要的一道程序。而对于前期客户的筛选,朱红新表示,其实很多时候,企业能掌握的信息也不到位,“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并不能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企业的信誉情况,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朱新红举例说道,很多倒掉的企业,说不定他们办公室也挂着“守合同重信誉单位”的牌匾。
信用评估系统的确是国内企业缺失的一块。朱红新补充道,国内没有办法查到信用记录,作为个人也没有这样的渠道,即使是政府机构的评定,也很难去判断一个企业的信用度。而更多的判断只能凭着行业经验,通过同行了解一下合作企业情况,或者合作企业在行业的口碑。
在授信风险越来越大的行业环境下,远泰制釉现在上下也增强了风险意识,至于具体的风险防控措施,朱红新表示还并没有。某知情人士也表示,远泰制釉这一块的确没有系统的客户评估体系。当然,这是陶瓷行业内企业的通病。往往凭借客户的用货量,一刀切,客户每个月1000万的用货量,就授信2000万,而很多企业是没有还款能力的,无形中埋下了很多隐患。
人才缺失是造就企业困境最主要根源之一
过往庞大的、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造就了一大批高速发展的建陶企业,企业规模也日渐庞大,内部架构也开始变得臃肿,由于市场环境宽松使企业不需太多的努力,不需要人性化与精细化的管理便能获得可观的利润,企业内部也慢慢形成了一种腐败的氛围,企业内部自上而下每天想的不是如何齐心打败对手占领市场,不是如何锻炼一支积极的、创新的、团结的、具有战斗力的团队,不是挖空心思地专研市场与创新给企业出谋划策,而是各自为战各保各的饭碗,最大限度地获取私人的利益,每天基层想的是怎样迎合讨好主管,主管想的是如何捉摸老总们的喜好,老总们想的是怎样哄托老板,而老板想的是:“是我养着下面这帮人,他们都必须听我的按我的指示给我累死累活!”,更有甚者随意喝骂使唤员工,而责任却是层层下放,相互推诿,说真话的往往被笑为“好傻好天真!”。这种现象在建陶行业里并不是个案,久而久之,是人才的就警而远之,而企业内部也缺少滋养的环境难以培育人才,在略带寒意的环境下,两种情况凸现,一种是企业内部打得火辣,推诿责任内耗严重,另一种是奇招怪招层出不穷,白的变成绿的,黄的变成金的,割肉卖血天天有,但经营上却找不着北。
经营观念落后成企业发展最大障碍
在建陶企业当中不乏当年的老大哥,面对自己的客户总是保持居高临下的视觉与气势,在高处发号施令,要求客户像小弟一样言听计从,而大哥却固步稳坐宝座不顾民间疾苦,不理外世的更替变幻,依然大哥自居。其结果必然是企业与市场及时代脱节,忠心的小弟叫苦连天,聪明的客户跳槽另觅机会,翻身做主人。而在行业中另一有类中小型新兴企业,却是妄自菲薄,裹足不前,理由是建立渠道成本巨大,搞研发付出巨大,难以得到回报,时间周期过长,难以承受。市场信息万变,发展高速迅猛,领导者的角色已发生了180度的改变,观念的固守都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障碍,甚至把企业推向危机的边缘。
据了解,国外企业一直都有这样的信用评估机制,因此抗风险能力也比国内企业强,呆账、死账现象也比国内少很多。该知情人士分析道,2000万的呆账,每个月还30-50万,要两三年才能清完,死账基本上要不回来了,或者要回来的概率很低。目前行业利润低,只要有两家厂收不回账相当于一整年都白做。而该上市企业目前的做法也是在主动抛弃一些比较差的客户,减少自己的负担。
据知情人士介绍,意达加的业务员和技术员,在跟进客户时,客户有什么情况会立刻反馈给公司,每个人已经养成这种意识。而意达加也会根据厂家的产量和出货量来判断企业的运营情况。同时,通过其他供应商侧面了解厂家的信誉情况,如果有拖欠其他供应商货款的情况,这样的厂家就要慎重考虑了。国外企业也很讨厌拖欠员工工资的现象,拖欠员工工资是合作评判的绝对扣分项,因为员工工资只占运营成本的2%。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核心
要赢得现在及未来市场的主动权,必须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欧美陶瓷深明此道,因此,欧美陶瓷拥有强大的品牌推广团队,对企业及品牌进行深度的总结分析,重新对企业及品牌进行精准的定位,重新调整理顺产品架构,改善加工及生产工艺,针对设计领域及高端市场深度开发独有的配套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体空间产品应用系统,再对企业形象进行脱胎换骨般的改造,进而高度拉升品牌的产品整体展示系统…….并持续地对这些系统进行持续的不间断的深化与完善,为企业打造可赢得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具备了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主动的能力,游刃有余地操控企业的未来,按自己的战略和节奏走出一条科学的、务实的、快速的发展之路。
企业要赢首先要赢自己
人和人的观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核心,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营运的观念必须快速地调整。员工和团队需要成为企业的主人,老板要做的是从前台走向幕后给团队提供支持与服务,更需要善待员工共谋发展,让企业找到未来发展的基石。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是企业过去陷入被动的元凶,大力气的推广只是在各方面硬件及软件基础扎实之后的锦上添花,并不是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改变过去浮躁的心态,务实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把握未来的必由之路。
人生难免有低谷,每一个企业亦然!当陶瓷人面临当今行业困局时,选择逃避还是选择负起一份担当,尽自己一份绵力为企业创造效益,为自己创造价值。
(责任编辑/唐永谊)